李未明教授,
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电子键盘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
曾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全国90多所高等院校讲学及德国、意大利等多国学术交流。
晓雯音乐专家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
|
一、有关和声 |
|
和声是实现即兴的条件,或"即兴"的基础。
“键盘和声”是最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之一;键盘和声课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供听觉实践的机会。它使我们能够从声音到声音,去比较音乐;也就是说键盘和声是把和声的色彩、力度、情感、风格和形象,通过声音反映出来,应当说,这门课是聆听、探索和应用的课。
其一,发展内心听觉。“心要在音之前运动”,在钢琴弹奏之前,演奏者应当先在内心建立起所要弹奏的和声效果和色彩,并将其与演奏的实际和声音响进行比对,找到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
其二,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通过合理的听觉训练,使学生具备一种较强的心理记忆能力,能够对声音、和声、和弦的结构产生敏锐的情感反应;学生一旦感知到具体的和声音响,也就能够进一步在钢琴上自然地表达出来。
其三,提高对和声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最能表现音乐内容的和声语汇。针对这个问题,李教授选择中国民歌《小河淌水》,并为之配置了多个不同的和声版本,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这些不同和声版本的差异。
其四,培养多声部思维能力。李教授认为和声的横向联系常常比纵向的和弦结构更为重要。
其五,培养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学习键盘和声首先应当遵循科学规范的训练要求;其次不能将和声规范看成僵化的规则,需要不断地探索、创造,才能进一步拓展和声的表现力。
其六,重视实践。《键盘和声》是把理论和声转化为音响,用声音来表现和声魅力的一门理论应用型课程。
|
二、有关“即兴” |
|
即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是在理性管控下的感性抒怀。
一个坚守
注重主题材料的“坚守”,这种意识能够保持时间艺术的特殊性,是弥足珍贵的。“坚守”主题材料是即兴创作过程中最容易被初学者忽略甚至无视的问题,没有了主题材料的贯穿,即兴是不能称之为即兴的。对于即兴编创者而言,在即兴过程中,因为主体心理的瞬间变化,可以短暂"失守"于主题材料,但必须及时返回到主题材料上。这就需要即兴编创者加强“主题材料”意识的管理。
两个预置
首先,即兴预置在具体的和声背景基础上。这个和声背景可以存在于实际乐谱中,也可以是编创者头脑中的一串音响记忆,甚至还可以是名曲片段的和声缩谱,等等。其次,即兴预置在具体且富有表情的织体音型上。编创者由于有丰富的钢琴演奏实践和钢琴作品分析实践,故可以先在大脑中根据主题材料进行快速地织体音型的生成实践,后在钢琴上自然、自如地表达出来;且具有较为丰富的表情意义,而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具体织体音型的机械式联缀。
三个关注
首先,特别关注不同主题旋律之间的过渡连接部分。这些丰富多变的过渡连接部分,一方面"暂时”逃离了主题旋律材料自身的“情绪范围”,成了一种具有对比性质的部分;这样,既推动了音乐的展开,又给予听众多彩又华丽的听觉感受;整体音乐的音响就是较为朴素的主题材料和较为华丽的过渡材料之间的相互"间插",水乳交融。其次,特别关注“瞬间”心理变化,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即兴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精神生产”的特质。为了体现瞬间心理变化,从三个技术参数上进行瞬间变化∶力度的突变、织体的突变、和弦的突变(尤其是减七和弦的突然运用),外加上一个快速流动的音阶进行(包括半音阶)。
即兴的丰富内涵
首先,即兴能立体彰显一个活生生的创造者形象。这个“创造者”形象,既是音乐的本质,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其次,即兴凸显的是直觉思维。即兴是从"心"出发,将复杂的现实感觉、印象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心灵的统辖活动;在这个活动的生成过程中,个体将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及感悟植入这种直觉活动中,通过即兴去表现自我。最后,即兴不强调完美,确切地说即兴本无完美。李教授多次强调,每一次即兴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是在不同心境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为此,学生应该建立起这种概念或者意识,即兴不在乎你是否表达得完满、充分,重要的是“你在表达”,强调的是即兴的过程、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式“存在”(而不是“存在者”)。
|
意义之上 |
|
关于理论的知识表达
在讲座现场,李教授一方面运用鲜活的案例去例证,前后演奏了三十多首乐曲,每一个理论点讲解之后,必匹配若干个对应的实例,将理论表达和实践演奏自如地结合在一起,简单直观、效果突出,使得整个讲座恰似一场音乐会,让学生“心领”而“神会”。另一方面,在讲座过程中,李教授还强调理论知识只是对现状的一种解释、一种理解而已,而非终极解释、终极理解,不可将理论知识绝对化。强调了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动态性,不可将其禁锢在一个狭隘的思维模式里让其成为"死知识",而应该建立一种非常明确的有关理论知识的概念。如学生要勇敢质疑理论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努力规避理论知识的教条化,深化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理论知识走向具体情境,实现灵活运用,从而自然引出丰富多彩的“钢琴即兴表达”对“理论知识表达”所具有的本质性意义。
关于实践的风格表达
李教授多选择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耳熟能详的作品来演奏,从而使得实践演奏色彩丰富、情感多元。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诠释,李教授会同时精选民族调式风格、西方古典风格、西方现代爵士风格,甚至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来辅助证明。如李教授在论述如何“提高对和声的审美能力”的时候,列举了《D 大调小曲》《小河淌水》《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月亮代表我的心》《e小调前奏曲》(肖邦)、《叶塞尼亚》《我和我的祖国》七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有钢琴曲、民歌、大众歌曲、流行歌曲,等等。
关于现场的互动表达
李教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使讲座在欢乐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完成,无形中实现了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情境”理念。李教授让学生现场出题,现场作答;引导学生现场“即兴”,现场引导,这种师生之间频繁、扣题、高质量的互动,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参与共同学习的意义。
综上,李教授独特的“类音乐会”式的讲座模式,大量的现实案例、现场实践演奏兼理论分析,会让学生获得一些直观经验,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和深奥的和声、对位理论进行研习时,行动的意义远远大于“言说”,多听、多分析、多练习自会有感受。李教授建议,让学生先体会理论知识的魅力,后在即兴的具体的"类游戏"实践中,直观感知理论知识如何被美化,如何又变成了"美"。
|
意义之外 |
|
首先,在当下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制建设和相关学科建设中,钢琴即兴教学的一个显性"问题"就是“即兴”的边界无法被清晰界定,从而使得即兴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无法被客观量化和评价。然而,正是因为不确定性,反而使得即兴教育是有确定性的未来;而那些所谓有确定性培养目标的科学,反而现实问题多多。故而,与即兴相关的教学既可以作为当下音乐学专业(当然也可以包括音乐学科其他非音乐学专业)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弥补当下科学化的学科设置中的一些显性弊端。在专业音乐学院里,上海音乐学院孙维权教授率先认识到即兴教学的意义,并开设了即兴教学相关课程;与之相呼应,在普通高校里,李未明教授也率先进行有关即兴的教学实验并坚持了十余年,教学成效可以说是显著的。这是钢琴即兴在实用性层面上的意义。
其次,在漫长的专业音乐发展历程中,即兴式微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主义美学对人本主义美学的“碾压”和两者之间的妥协及互融。从本质而言,即兴更倾向于一种农业文明的思维模式,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时代大潮中,即兴式微是必然之趋势。但在现代美学发展历程中,回归感性、弱化理性,成了一种时代思潮。音乐创作中即兴思维及内在蕴含着的对“非理性”的渴望和对自我表达的欲望,自然吻合了这种“非理性”思潮,从而成为人本主义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钢琴即兴凸显着非理性思维,强调直觉式感性,从而有可能打开艺术教育另外一扇门,这是钢琴即兴在美学层面上的意义。
最后,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区别于其他生产的本质在于它是“自由的精神生产”“只有超越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必然性、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表征人的自由、展现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精神生产,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①。由此理解有关艺术生产的定位,我们可以认为钢琴即兴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主要“表征个体自由”“展现个体本质力量”的精神生产。即兴艺术创作生产出的是自我的精神、自我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钢琴即兴创作是一种属于"自由的精神生产”,能满足自我的精神诉求,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最终诉求。这是钢琴即兴在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回溯李未明教授这些年的努力,会发现他在各大高校讲座的主题几乎是相同的,连讲座名称都统一为“和声的魅力和即兴的乐趣”,这是他的“执拗”坚守。当下钢琴教育界,有关即兴的讲座并非主流(甚至有可能完全缺失的),而在这样的语境下,李教授坚持传达他对即兴的理解,将讲台变成舞台、将舞台变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地陈述着他的学术观、演奏观。强调钢琴实践、强调艺术创造、强调立足当下教育现状从而补充当下音乐教育;强调精神健康和丰盈;强调人的自由、完整和全面发展。这是李未明教授坚持的本质性意义。
END
图文/编辑 | 品宣部